海尔换道超车的真正秘密
来源: 编辑:vbeiyou 时间:2017-05-16 03:33人阅读
如果要通过一家公司的成长历程,来以小见大地看中国制造和零售业态30多年来的变化,海尔可谓是其中一个典型。
1984年海尔集团在青岛创立之时,正是中国制造刚刚参与全球分工,成为世界工厂的起步阶段。当时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,生产出亚洲第一代“四星级”电冰箱,一举奠定了国内行业中制造最高点。而与之相应的销售方面,则通过传统渠道,生产后再销售,剩下的进入库存。通过把控好供应链以及销售环节,海尔很快成为国内知名企业。
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参与程度的加深,以及零售形式的多样化,一大批中国企业开始摆脱加工厂的身份打造自己的品牌,并走向国际市场。海尔的销售额也出现大幅增长,成长为国内乃至亚洲地区一流的大型公司。
如果说,以上是历程是中国制造和零售出现变革的前期阶段,那么以互联网崛起为代表的新变革浪潮,则让中国制造和零售都出现了质的变化。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迈进,国务院连续三年把“中国制造2025”写进政府工作报告。而且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零售业也开始迈进新零售时代。
这其中的核心,都是把用户需求放在中心,以数据为驱动,让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都出现升级。而海尔抓住了这次变革的机遇,积极拥抱互联网,勇于颠覆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,并创造出海尔独特的“人单合一”管理模式,将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员工连接在了一起,成功实现了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转型,不仅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,也实现了与新零售的完美融合。
这使得海尔发展成年了营业额超过2000亿的大型国际化家电企业,而且有了这样的基础,也使得海尔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的智能时代,显得后劲十足。
逆向整合产业链
在西方一些商学院的理论体系中,海尔“人单合一”的管理模式,某种程度是印证了现代产业链中制造和零售各自升级,以及位置的变化。
在海尔发展的早期阶段,生产制造是相对封闭的体系,企业需要进行精益生产来把控好供应链的每个环节,以求做到质量第一,而且流程完善、成本可控。在生产平台上的员工也需要发挥“螺丝钉精神”,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到价值最大化。而在产业链结构中,制造与零售则是上下游的关系。通过精益生产来确定零售产品的类别和价格。
然而随着零售产业的发展,代表把控消费者这一端的零售商开始变得强势。从大型连锁卖场到电子商务网站,在产业结构中话语权越来越重,传统的制造和零售上下游关系开始失灵。这就使得不仅从产业角度看,逆向整合的趋势逐渐显著,而且对企业本身来说,需要在制造方面做的变革。
海尔“人单合一”就是在做这样的逆向整合。在这样的方式下,员工不再是“螺丝钉”,而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,并组成直面市场的自组织,每个员工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。这就让员工不仅能主动了解用户需求,而且也能在生产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与用户的交互,让用户参与到生产的整个过程,一起来共同成长。
这就打破了传统生产环节的封闭性,让生产与用户端直接相连,也就改变了以往生产和零售的上下游关系,或者零售越来越强势的关系,让两者充分融合,形成有机的整体。而其中的核心就是真正实现“产销合一”,实现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、生产、制造。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business@qudong.com